2020年9月27日上午9时,数据学院四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第二届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CS4ALL)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小礼堂召开。

1601470720541071008.jpg

 

“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计划”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倡导,旨在促进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终生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无障碍并高效地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确保他们具备数字社会与智能时代成为创造者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只是作为数字消费者,而是成为技术驱动的数字世界中活跃的公民,目标是能够让所有人都能驾驭计算科技,核心就是编程思维(Programming Thinking),是这个时代数字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特尔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位资深首席工程师黄波博士带来了《创新实践中的编程思维》的报告。编程思维是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成功地运用计算技术来解决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诸多综合能力,通过编程训练,还可以学会“普遍与例外”、“不变与多变”等思维方式,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报告从什么是创新,创新的重要性,编程思维及其在创新实践中的运用,具有编程思维的创新人才特质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创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在生活的每个角度,创新无处不在。黄博士提到,创新的类型分为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和再应用式创新。创新对企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601477671854053762.jpg

                   

 

关于如何进行创新,黄博士给出了五个方法。第一,创新需要时间,换一个角度说,创新需要耐心;第二,鼓励承担风险;第三,鼓励提出新想法;第四,创新是一种团体性活动;第五,合理利用方法和工具。编程思维是创新的利器,编程思维包括分而治之、循序渐进、试错迭代和异常处理。然后黄博士结合了跨平台应用迁移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编程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黄博士给出了具有编程思维的创新人才特质——HAPPY,Hungry求知若饥,Accountable负责靠谱,Proactive积极主动,Persistent执着坚持,Yummy享受成长。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伟研究员带来了《水杉在线——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变革的探索》的报告。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教育已经走到尽头,从硬世界向软世界的发展之路已经打开。新技术、新认知、新经济、新规则、技术变迁引发范式转换,在这场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关键,数字化全面转型时代下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应该如何改变?王伟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首先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回答对于一个具体学科或领域(如计算机通识)学什么、如何学、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帮助老师教的更好、学生学的更好。数字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探索(数字)世界、改造(数字)世界、在(数字)世界中不断进行创新的人。在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好数字世界的学科大图景,增加对数字世界的情感,并提高学习动机,构建数字世界知识的组织形式,并以此探讨来增加对数字世界事物的理解和洞察力。

 

1601470824675022122.jpg

   

“水杉在线”是新一代数字化全链路在线学习平台,以编程思维的养成为核心,由“水杉学堂”,开放式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课堂;“水杉工坊”,交互式在线实训服务的极速体验;“水杉校场”,个性化在线编程学习的自动评测;“水杉码园”,社交化软件项目创作的协作分享四部分组成。“水杉在线”希望能够用数字化的环境与方法养成数字胜任力。

   

1601470895333053502.png

程序员出身的互联网架构师、产品设计者和创业者李骏老师带来了《迎接计算机普及教育新时代》的报告。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给教育带来全新机会,而计算机基础能力必将成为一种全民通识性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观念和技术两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李骏老师主要用案例阐述了两个问题,“为什你应该学习计算机编程”以及“为什么你能学会计算机编程”。

 

1601470960422088751.jpg

 

关于“为什么应该学习计算机编程”这一问题,李骏老师给出了四个原因。第一,计算机行业是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的行业,目前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分层,高端人才严重稀缺;第二,计算机是延展人类能力的工具,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创造点什么,就可以写点程序;第三,学习编程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第四,学习编程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

关于“为什么能学会计算机编程”这一问题,李骏老师分别于2014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实验,来验证是否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学会计算机编程,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有足够的动力以及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零基础的人是能够学会计算机编程的。最后李骏老师提到,目前在计算机教育这一领域,技术层面的基础已经很扎实了,欠缺的是体验良好的产品以及优质的内容,这两点可能需要企业和学校一起来努力而不是只依靠学校。

 

数据学院副研究员陆雪松老师带来了题为《当编程教育遇上Big Code》的报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新经济下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程序设计,也使得大学编程教育正面临规模化和个性化教学的巨大挑战。

 

1601471001284034340.jpg

 

目前,所有的工科专业、文科专业、交叉专业基本都在学习编程教育,对于编程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的挑战,陆老师提到,我们需要智能化辅助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当编程教育遇上Big Code,我们可以从Big Code学习代码特征,理解学生的代码,并研发智能化辅助工具,从而应对规模化个性化的编程教育挑战。然后陆老师向大家展示了OJ系统的一些情况,包括代码能力的动态追踪、参数化的能力追踪模型、个性化习题推荐以及强化学习助力习题推荐模型等,最后陆老师进行了OJ系统的演示。

 

在研讨会的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智能+”研究院院长周傲英教授进行总结。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数字化本质上就是数据化和数智化,数据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和媒介,更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促成转型的新动力(New Power)。

 

1601471031143061884.jpg

 

本次研讨会顺利结束,既提供了一个激发思想活力的机会,也形成了很多的共识。变革当下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手段,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对来自所有学科,背景和年龄的学生对计算与数据的兴趣,并能够高效与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希望在编程教育中,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方法与成果,真正做到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普惠性。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