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6日,109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自缅北引渡回国,至此,已有1482名涉诈犯罪嫌疑人从国外移交我国公安机关。

在刚刚过去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电信网络诈骗再次成为今年的热点话题。宣传周设置6个主题日,分别涉及校园、电信、法治、金融、青少年和个人信息保护。从字面便可看出,主题日聚焦的均为重点领域和人群。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电信网络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别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电信网络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电信网络诈骗,一个常常被提起又常常被忽略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本期“聚焦”,我们再次将关注点放在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上,以期回溯电信网络诈骗的历史,梳理我国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依据,分析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新特点以及治理难点,提升公民的反诈能力,从而减少此类案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

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法规、手段不断完善!

电信网络诈骗并不新鲜,但作案手段却不断翻新。

最早的电信网络诈骗出现在中国台湾地区。2002年前后,诈骗团伙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集散地,对台湾民众进行诈骗,同时招收大陆本土人员开展电信网络诈骗。从最原始的冒名申请电话卡到如今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电信网络诈骗发展也不过20年时间。

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根据公安部网站数据,仅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同比上升5.7%,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64.4%。记者查询历史数据发现,2020年全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

在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快、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之一。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此前,工信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断卡”行动,严格落实实名制,及时阻断电信网络诈骗的传播链。

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保持高压态势。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提出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技术反制能力,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强行业监管,强化属地管控,坚持广泛动员、群防群治,发动群众力量,汇聚群众智慧,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2年12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并加大了惩处力度。而与之相关的法律文件,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均对电信网络相关领域作出了说明,全面构筑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法治保障。

除了在法律层面的保障,从实践情况看,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还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其主要体现在对反诈的宣传和对诈骗行为的追究方面。

从今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也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易受骗群体和领域,采取不同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宣传。此前,国家反诈中心制作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了十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以图文加案例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诈骗场景,如网络贷款、刷单返利等形式,揭批了诈骗犯罪手法、解析了典型案例,帮助人民群众及时识别诈骗风险。

在国内持续高压打击下,电诈团伙开始逐渐向东南亚等国际地区转移,电信网络诈骗演化成跨国有组织犯罪,并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特征,为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带来了困难。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积极与各国各地区相关机构和组织共同开展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逮捕遣返犯罪嫌疑人、拦截非法外流资金等,向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发起凌厉攻势。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难点在哪里?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率居高不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与日俱增,这与电信网络诈骗在技术、平台、手法等方面的“进化”密不可分。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情况通报(2022.1—2023.8)》显示,电信网络犯罪呈现出四大新态势,具体表现为:黑灰产业链伴生新业态升级,犯罪手法不断迭代更新;电信网络犯罪与“互联网+”融合升级,隐蔽性更强;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增强,打击难度增大;电信网络犯罪与公民个人信息紧密相连,数据安全问题凸显。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正从传统的“广撒网”电话诈骗,转变为利用网站、视频平台、聊天软件等互联网平台开展精准诈骗。山东电信反诈技术主管刘俊豪介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运营商能够使用大数据模型识别用户通话轨迹,也可以对在诈骗案件高发的平台、APP上注册的手机号码进行监测。

“但是,现在真正通过电话进行诈骗的不是特别多。”刘俊豪告诉记者,“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互联网诈骗占比逐年升高,运营商无法获取互联网、APP使用数据,也就无法对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分析,不利于精准识别诈骗活动。这是运营商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更是一大痛点。”

刘俊豪表示,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精准识别,需要从话单、信令、移动DPI数据入手,涵盖用户通话行为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和统计分析模型。目前,运营商主要聚焦话单和信令等话务特征进行分析,由于缺少互联网、APP的上网使用数据,无法更好地对涉案号码的互联网行为进行分析,仅通过话务分析无法实现精准识别互联网诈骗。当前互联网QV涉诈占比逐年升高,利用互联网信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模型进行用户特征分析与诈骗信息识别迫在眉睫,需要推动和互联网公司共同治理,做到端到端数据共享、源头数据全流程监控。

“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应加大联合治理力度,实现端到端数据共享以及源头数据全流程监控,这样能够大幅提升反诈模型的命中率。”刘俊豪表示。

反诈治理难还与受害者心理存在直接联系。一方面,在短视频平台利用话费充值等方式实施诈骗,是现阶段电诈团伙的惯用伎俩,这类诈骗单笔金额在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由于损失金额较小,受害者往往不愿报案。单笔小额诈骗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规避平台和执法机构的监管与制裁。另一方面,转卖电话卡获利这种行为也让实名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加大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难度。刘俊豪介绍,涉及倒卖互联网卡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高,很难做到属地监管。他呼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反诈意识,加大反诈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掌握反诈的基本常识,教育广大群众不要因为贪心、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你需要知道这些!

“家人、朋友打来视频电话让你汇款,一定要仔细辨别,一旦察觉异样,很有可能是通过AI技术换脸、变声来进行诈骗。”山东威海联通工作人员在公益宣讲活动上,向营业厅内等待办理业务的市民普及反诈知识,让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手段高科技化、形式多样化、作案隐蔽化的特点,尤其是近来出现的AI换脸、AI换声等高科技诈骗手段更令人防不胜防。如遇到AI类诈骗,一定要与对方多沟通,询问共同知晓的信息,务必通过电话、见面等多途径核验对方身份,不要未经核实随意转账汇款。

最近爆火的电影《孤注一掷》讲述的是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电影男主角潘生在境外网络诈骗团伙的高薪诱惑下被拐骗到境外“公司”,强迫进行诈骗活动,给荧幕前的观众再次敲响反诈警钟。除了电影里提到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以下几类更为普遍,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刷单返利类。千万不要被高额报酬所骗,不在网上接受做任务、推流量的兼职,所谓“刷单”都是诈骗。

二是虚假投资类。面对超高收益的投资,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切勿相信稳赚不赔的“买卖”。

三是冒充熟人类。凡是接到自称熟人或领导要求转账的信息,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确认,特别是接到已经转账但由于大额限制、银行延迟等理由未到账的,在核实确认之前切勿转账。

四是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正规网络商家退货退款无需事前支付费用,在接到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后,务必提高警惕,切勿打开屏幕共享功能,切勿将手机验证码、手机号、银行卡号及密码告知他人。

五是境外旅游代办签证类。办理各类签证选择具有合法资质及良好信誉的正规代理机构,切勿轻信所谓的网上快捷办理。

六是境内旅游优惠购票类。购票尽量通过正规平台、网站,如遇到有打折的车票或机票务必思考折扣是否合理。

面对高频、多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如何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及时止损?

首先,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学生、老年人等易受骗人群开展重点宣传、精准宣传,增强反诈意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大多是通过手机隐蔽作案,因此一旦发现手机已中木马病毒,哪怕没有资金损失,也要及时刷机,并且更改相关密码。如已受骗,须立即报警,及时净网、断卡,减少损失。另外,96110电话一定要接,96110专号为“电话区号+96110”,是全国统一的反诈劝阻电话,如接到96110的来电,说明自己或亲朋好友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其次,加强行业监管,信息通信行业要加强新业务涉诈风险安全评估,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内控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涉诈高风险技术、应用、业务、设备等进行安全评估和督促整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持续提升预警监测发现能力,精准发现潜在受害群众并及时预警。配合公安部制定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失信惩戒办法。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可防性犯罪,可借助知识图谱等分析挖掘,顺藤摸瓜,进行溯源分析、关联分析及串并案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从源头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线索挖掘和类案监督离不开数据共享与模型碰撞,可探索打造相应的数字模型,开展数据碰撞分析,挖掘犯罪线索,实现类案监督。总之,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各方参与、协同配合。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