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有了ChatGPT,然后呢?
今年以来,ChatGPT热度不减。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已累计有130个大模型问世,其中,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围绕它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有言论声称它将取代3亿个工作岗位,近四分之一的工种将被迫面临取消……相比网络上的喧嚣,我们更关注ChatGPT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改变。不禁想问,它到底会改变什么,以及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它真的能取代我们的工作吗?如果ChatGPT真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还需要读书吗?针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
ChatGPT这把“双刃剑”,舞好不容易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从广泛应用的角度而言,它属于“双刃剑”,其厉害程度超乎想象。
我们习惯于照剑谱舞剑,而ChatGPT没有。它从一开始被限制为用于机器人的大脑,但多技术叠加,加上在应用上缺乏有效引导机制,那它很可能会引起大范围的质变。譬如在处理文本方面,它的确引起众人的热用,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反感和抵触。
人工智能让机器掌握语言智能的技术,无疑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就像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社会用工的争议,若由此带来明显失业矛盾,那就要持谨慎态度了。
ChatGPT在年轻一代中被广泛关注,人们试图借助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有所把控,但要把控人的思想、学识、学养方面,ChatGPT就无能为力了。它无法替代我们去考试、交流、任职等,而思想和情感只能归属个人。况且,ChatGPT在文本生成结果上会产生多类失误滥用等,若不加思考照搬照抄,定会酿成大错。
现在,ChatGPT以时髦的方式游走在监管盲区,以至于造成它在泛化后多泛滥,能否让人分享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它会让更多的人处在依赖甚至躺平、无为、佛系的状态,这就是人们眼中新的“双刃剑”,舞好它,执剑天涯,不容易。(阿慷)
合理使用工具理性对待“喧嚣”
自ChatGPT问世以来,毁誉参半,狂喜者有之,讨伐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我认为,面对这个新生事物,要冷静客观,辩证看待,了解它、驾驭它、合理使用它。
ChatGPT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那我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它就好,人工智能再先进,也是人研发出来的,说到底它还是一种工具,只不过是一种跟人脑相似的特殊工具而已。人类与工具的关系就是使用者与被使用者的关系,机器人反制人类的故事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人类能制造工具自然也能销毁工具,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因此,我们无需恐慌。
当然,作为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成熟人格的成年人,把ChatGPT作为一种先进工具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无可厚非,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拿这个来完成作业,那就不可取了,应当视为抄袭。
ChatGPT再先进,也不过是个工具,没有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它的使用也是受条件限制的,失去了电脑和网络,再高的科技也形同虚设,所以,学生还是要认真学习,装在自己脑中的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
所以,对待ChatGPT,既无需拒之千里之外如洪水猛兽,亦无需跟随追捧如孝子贤孙,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它,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才是正确的态度。 (马志娟)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机器无法超越的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让焦虑的我们更加焦虑,让不曾停下改变的脚步更加步履匆匆。固然,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便利,比如写一个策划、一个总结、一篇报告,但人工智能只能在人类设定好的范围内完成任务,毫无创造性可言。多次使用ChatGPT等工具后,我总结了它的三个“没有”。
首先是没有文采。我们习惯于程序化的事情,例如读书,可以让烦躁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但当遇到古文翻译或外文翻译时,看到的结果往往令人咋舌。比如尝试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成现代汉语,结果也只是“落下去的太阳和孤单的鹤一起飞,秋天的水和蓝天一个颜色”。其次是没有灵魂。人工智能没有意识和思维,只能根据设定好的算法进行处理,程序化地重复回答,索然无味。最后是没有感情。人类通过情感的交流传递信息,亲情、爱情、友情弥足珍贵,对方的一个眼神、简短的言语、热情的拥抱都能让我们备受鼓舞,而这些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提供的。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不错的助手,但人类拥有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的决策能力,这是任何工具都无法超越的。(黄厚升)
征稿启事
下期话题
数字技术与老年人
又是一年重阳到。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字领域,老年人也不该成为“局外人”。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老年用户开始“触网”,互联网成为老年群体社交的主要工具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老年(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1.53亿,约占这一人口比例的54%。然而,也有声音指出,老年人用网困难的现象仍然存在。“智能手机什么都好,就是很多功能弄不明白”“网页中突然弹出来的按钮你都不能随便点,点了之后它不就得问你要钱吗”“一不小心就会点到广告,还不好关”……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各位读者围绕以上话题踊跃投稿。稿件请发送至邮箱fangzhengliang@cnii.com.cn,邮件标题注明“圆周荟”。来稿500字以内为宜,论述不求面面俱到,观点鲜明、具有新意、语言简洁即可。截稿时间为2023年10月27日。